无障碍系统 关怀版

海口市龙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更新时间:2021-05-18 15:30   来源:区政府办  作者:

《海口市龙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制定全区各级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是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十三五”期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龙华区委区政府抓住发展重要机遇,克服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带领全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如期完成规划纲要主要任务,继续保持全省县(区)发展前列位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龙华区抢抓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大机遇,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行动和实效,全力应对“三个大考”、答好“三张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两快一稳三提前”特点:“两快”即全口径公共预算收入年均超“百亿”,并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快于年均增长3.7%的目标;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1%,快于年均增长8%的目标。“一稳”即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步增长,顺利完成目标;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非房地产投资占比达68.07%。“三提前”即GDP、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等多个指标提前实现目标,其中GDP提前一年实现目标,年均增速达到8%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实现目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8.8:89.5,提前两年实现目标。这些成绩都是在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应对各种外部冲击等挑战下取得的,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从龙华区看,龙华区既有金融、商贸等传统产业基础,又有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产业的优势,是全市经济发展先行区。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空间受限、经济流量不足、现代产业基础薄弱、人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全区上下必须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谋划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的宏伟目标。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龙华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服务保障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有效实施,推动以自由、公平、法治、高水平过程监管为特征的贸易投资规则基本构建,营商环境跻身全国前列,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取得新成效;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区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信息产业、消费(含免税购物)、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产业支柱作用凸显;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全国一流水平;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龙华。

二、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全力打造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一中心”重大战略使命,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服务和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范例,扛起龙华担当,作出龙华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三)战略定位

紧紧围绕国家赋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以及海口市“十四五”战略定位,综合考虑龙华区区情,未来一个时期龙华区的“1+4”战略定位如下:总体定位: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具体定位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样板区;具体定位二:现代产业发展引领区;具体定位四:全域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四)发展格局

落实省域“多规合一”改革,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要求,高瞻远瞩谋划“十四五”时期全区发展新思路,加快构建“一湾、两园、三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湾”:打造海口湾为现代服务产业示范带

“两园”:推动重点园区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三区”:成片推动镇域经济协调融合发展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质量与核心竞争力

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精准研判海南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依托龙华区产业基础,科学谋划,强势布局,推进产业现代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争取2025年末初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培育信息服务与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贸易政策,打造全省领先的数字经济基地。着力加强重点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全力提升园区集聚效能,打造成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的标杆。大力发展增值电信业务,加快发展固定电信服务、移动电信服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等信息传输业。推进“智慧龙华”建设,围绕“智慧海南”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政府转型,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孤岛”。

(二)巩固和扩大金融总部经济优势

实施金融贸易倍增计划,充分发挥海口湾片区金融业集聚优势,建设全省国际化程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的金融开放区、服务区,努力实现金融业增加值翻一番。加快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等新型金融业态,推动国内外大型集团在海南开展离岸贸易试点,加快发展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打造全省离岸贸易先行区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推动离岸贸易产业营收超五百亿元。落实国家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金融政策。支持复兴城打造海口金融开放先行试验区,建成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汇聚、品牌提升于一体的离岸金融、金融科技和区块链技术的创新生态。

(三)全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抢抓跨境电商、离岛免税、日用消费品免税等发展机遇,充分利用龙华商贸业基础优势,打造辐射全省、服务全国、通达全球的物流贸易中心,助力海口市打造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服务国际设计岛建设,以海口文化产业园、海口国际创意港等为主要平台,加大政策激励引进国内外一流设计人才和设计企业,打造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集聚区。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大力发展符合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的专业服务业,打造一流的专业服务生态圈。引进与培育交易、结算、设计类总部经济,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培育发展新型服务贸易:持续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推动国际旅游、国际教育、跨境电商、跨境结算、跨境数据处理、医疗健康等行业实现“既准入又准营”。

(四)引导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辖区工业园区,包括原海口保税区园区、海马汽车工业园、美国工业村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配套、新材料等高端低碳制造业。大力培育智能制造业:依托金盘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两化”融合力度,推动智能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和新型软件产业联动发展,打造“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新业态。支持医药产业转型发展:依托现有医药龙头企业,支持并服务大型药企加快完成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加快推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工作。

(五)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加强产业集聚发展布局:坚持“功能侧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集群集聚”原则,因地制宜,将全区划分为海口湾片区、金贸国贸片区、大同中山片区、海垦金宇片区、城西金盘片区、椰海大道片区、城郊文旅板块、南部城镇板块等八大产业片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空间载体建设:创新楼宇经济发展模式,鼓励辖区各类商贸物流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专院校、厂房楼宇业主等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创新孵化载体,拓展存量楼宇新功能。构建全产业链招商生态:加强产业链招商。针对金融、信息等主导优势产业,依托现有产业链需求,进行“补链”招商,完善产业链生态群。

四、积极探索消费型经济新路径,打造服务双循环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区

把握国内需求外溢和国际需求回流的机遇,依托龙华区作为传统商贸中心的产业基础优势,全面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积极探索消费型经济发展新路径,培育文化旅游百亿产业集群,推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翻一番,打造服务双循环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区。

(一)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依托龙华现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特色乡村体验旅游、都市高端消费旅游、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对标国际标准,优化全区特色街区、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标识,组织开展龙桥、龙泉、新坡高速路口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兼具标识性与功能性的高品质景观。

(二)显著拓展旅游消费新空间

培育“文化IP+旅游”消费,打造“海陆空”旅游消费IP;培育“影视/演艺+旅游”消费,依托观澜湖影视城、海口文化产业园、海口湾演艺中心等场馆资源,打造特色“影视+旅游”“演艺+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会展/赛事+旅游”消费,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在人员、货物自由流动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会务+旅游”“赛事+旅游”等;培养“医疗/康养+旅游”消费。

(三)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做大做强海口文化产业园,培育产业聚集发展新增长点,力争“十四五”末产值和税收翻一番;推动体育产业加速发展,依托环岛自行车公开赛、观澜湖高尔夫明星公开赛,引进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体育赛事旅游品牌和专业体育健身市场。

(四)积极培育新型消费

发展离岛免税与日用消费品免税,把握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放开机遇,争取在辖区再落户1-2家免税购物中心,进一步丰富经营主体和免税商品种类。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加快实施网红经济“个十百千”工程,吸引至少10家有较强影响力的MCN机构、至少100家网红名人工作室入驻,集聚培育至少5000名头部网红、本地带货达人,全力打造全省网红经济集聚区、示范区。

五、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自由贸易港建设重大机遇,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吸纳国内外先进科技创新资源,坚持开放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努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着力营造开放型创新创业环境

建设国际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复兴城国际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空间载体。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新增200-300家发展后劲强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及30-50家“海南百强”民营企业。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辅导,引导成功企业家、咨询团队等为创业团队提供管理咨询、财税会计等全方位的创业辅导,提高孵化项目成功率。

(二)着力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

配合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先进科技资源,加大力度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攻坚。

(三)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育机制,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拓展体制内外、区域内外人才引进渠道,营造有利于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良好氛围。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策划高新技术人才、“候鸟”人才、国际人才等人才引进计划。打造龙华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实用高效的人才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

六、突出制度集成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样板区

率先落实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主动推进基层制度集成创新,对标国内一流标准加快补齐营商环境短板,始终以市场评价为第一标准、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把龙华区打造成为贸易投资更便利、行政审批更高效、政务服务更规范、法治体系更完善的营商环境样板城区。

(一)推动自由贸易港政策落地见效

落实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落实自由贸易港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重点园区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成为承接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的窗口;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法治化龙华样板。配合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控体系,制订实施有效落实措施,有针对性防范化解自贸港建设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

(二)深化高标准“放管服”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受理”“最多跑一次”“智能审批”“就近办”“马上办”。建设高效便捷政务环境,推进龙华三级政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政务龙华区域服务中心,着力打造全省功能最齐全、办事最高效、群众最满意的标杆政务服务中心。健全基层市场监管机制,健全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三)推进区级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区级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全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基本公用支出定额标准体系,逐步提高基本保障能力。深化区级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区级行政机构改革,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探索设立区级法定机构,优化生态、审批、执法、监管等政府职能配置,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七、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建设全域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底线,确保龙华区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严格遵循《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在空间规划中的优先地位,严格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Ⅰ类红线区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合理安排陆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空间分布,统筹推进陆海空间资源保护、要素统筹、产业发展和整治修复。

(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持续保持优良空气质量,严控工业挥发污染物,加强家具制造、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进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达到100%。全面排查辖区内河(湖)水体污染源,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确保国控和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编制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方案,建立土壤污染重点项目库。实施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环境基础设施配套。

(三)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园区。转型发展低碳循环工业,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绿色旅游、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等绿色服务业。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加快全区闲置建设用地清理处置,推动低效土地升级开发利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强化垃圾分类与处置。

(四)健全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健全生态资源现代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以污染物排放许可为重点、各项制度有机衔接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绿色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要求,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环保责任。

八、优化国土空间发展布局,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先行区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成片推动南部乡镇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先行区。

(一)推动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

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依托中心城区产业基础与资源要素优势,对标海南自贸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精准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开放步伐,引进国内外优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总部企业,增强核心区综合经济实力,打造成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全省的现代服务业与总部经济集聚区。完善基础设施地上地下有机衔接,提升公共空间设计水平,统一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标准,加强环境设施设计管理,做实做深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区创建活动,力争到2025年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助力海口市申报具有热带滨海特色国际花园城市。

(二)高起点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改善群众生活相结合,提升棚改综合效益和城市价值。深入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旧厂房、老旧商场等的更新改造,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将生态功能融入到改造中,全面提升城区宜居环境。做好城市设计,充分利用社区、街角街边公共空间,打造街心花园、主题街区等城市微更新项目。持续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提升中山路、骑楼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打造海口湾精品工程,提升外滩酒吧商业街及周边景观美化绿化工程,将海口湾打造成为“最美城市客厅”。

(三)高标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深入打造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融合推进的“龙华模式”。做强“大联动”城市运行平台,夯实“三级大联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区联动中心、镇街联动中心和社区联勤联动工作站作用,形成“一网统管”集成式管理模式。加快“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以滨海街道盐灶社区、城西镇苍西村、海垦街道金山社区等为试点,逐步构建基层党建、福利保障、卫生健康、社区文体、教育科普等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四)推动南部乡镇协调发展

结合各镇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确定并严格控制镇墟建设规模、人口规模和产业方向,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构建完善的城镇功能体系。按照“三区”城乡协调发展布局,成片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打造“一镇一品”特色布局,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建设智能绿色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推动新一轮“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一代宽带网络;加快电网与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完善供水与排水基础设施;提升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力争“十四五”期末,市政道路路网密度达到23公里/平方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到287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实现区内半小时通勤。加快推进新基建,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夯实智慧城市新基建底座,推动智算、智联、智用的城市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对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在公共区域建设充电桩,逐步推动充电设施进小区。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微网充电基础设施综合利用项目。

九、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广大农民共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成果。

(一)打造龙华特色农业品牌

做强龙华特色农业品牌:塑造龙华特色农产品品牌,升级打造“五黑、五绿、五香”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荔枝、石斛、黑豆、黑猪、黑山羊等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持续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推动全区常年蔬菜基地维持在30个以上,种植面积维持在1万亩以上,瓜菜年产量稳固在10万吨以上。高规格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精品瓜菜、兰花、沉香、石斛为主的特色农业集聚发展格局,打造集生产、展示、生态、休闲、技术等为一体的面向国际、服务都市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冷链物流配送企业、金融机构等加强跨界合作联盟,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与跨境贸易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全面加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农作物优新品种。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龙泉镇五一田洋、粟坡洋、大力洋与城西镇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强遵谭镇咸谅坡、文谢坡、那让坡等无公害富硒瓜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传统农业区的水利、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设施建设。

(二)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加快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力争用2-3年时间完成新一轮“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快特色产业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观澜湖度假区周边村庄美丽乡村连片建设,推动龙桥镇昌荣昌学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片区、龙泉镇新旧沟韦执谊美丽乡村片区、遵谭镇咸东儒圣村美丽乡村等项目加快建设;重点抓好新坡镇文山村、仁里村、新彩村,遵谭镇东谭村,龙桥镇玉荣村、挺丰村、昌荣村,龙泉镇占符村、永昌村、美定村等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普及卫生厕所,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全面落实农村领域改革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妥善解决羊山地区“土地回老家”问题,支持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争取到2025年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达到80%以上,超过5万元的村达到60%以上。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点状供地”“设施农用地”等政策,对符合点状用地条件的重点项目,坚持规划先行,依法报批,及时办理供地和规划报建手续,协调促进项目落地实施,避免土地闲置浪费。加快推动中心村规划建设:在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或节余的情况下,对部分空心村实施宅基地置换或有偿退出,整体盘活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功能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的中心村。

(四)确保广大农民共享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

帮扶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提供更多适合农民的工作岗位,帮扶乡村就业困难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构建长效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巩固现有脱贫成效,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实行“红、黄、绿”三色灯户精细管理和动态帮扶,确保已脱贫人员不返贫,防止新增贫困人口;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四不摘”政策,坚决做实“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把产业帮扶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提高产业项目效益。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构建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机制。

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在全省前列,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以扩大就业为重点提高居民收入

“十四五”期间,全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000人次,扶持创业650人。多措并举推进城乡居民增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为导向,实施教育大提升计划,努力将教育打造成为龙华的一张名片;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在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上,做到“校校达标”“项项达标”,保持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放大教育教学整体领先优势,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加大优质学位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突出抓好学前教育“两个比例”提升,通过新建、改造、回收等方式增设一批公办幼儿园,使公办园就读幼儿比例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提高到80%以上,满足不断扩大的学前教育需求。加快集聚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国家特岗教师计划、省级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等,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三)全面推进健康龙华建设

持续开展健康龙华行动:加快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争取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1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率先构建“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深入推进卫生(健康)村镇创建工作。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省医院观澜湖院区、海口市国际中医中心项目等项目加快建设,启动区综合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建设,全面提升辖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动镇卫生院5G远程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与三甲医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增强基层医疗机构软硬实力,推动农村医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四)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砥砺奋进的城市文化与海南特色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底蕴。保护与传承琼北特色文化:加快推进冼夫人主题文化片区建设,推进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优化提升,推进中山纪念堂、西天庙、镇琼炮台等修缮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统筹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综合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保障云洞图书馆、海口戏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区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覆盖。保障鹏美术馆国际艺术交流中心项目落地。

(五)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推动基本社会保险由制度覆盖到人群全覆盖,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工伤、失业应保尽保,稳步提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统筹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强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合理规划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推进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建设区级公益性公墓,推动实现公益性公墓覆盖镇、村。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住房不炒定位,加快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为主、限售商品房为辅的本地居民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新建1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推广医养融合服务。推动海口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配套项目(二期)建设,全面完成设施、服务、流程等标准化更新改造,促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服务覆盖率超过80%。

(六)持续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

深入推进法治龙华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

(七)深化平安龙华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面部署推动龙华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加强平安龙华建设,层层压实平安龙华建设工作责任,共同推进平安龙华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十一、完善“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保障机制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及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十四五”规划要求落到实处。

(一)完善党委领导规划的工作机制

坚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走在前、作表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事业为上、选贤任能,突出政治标准,在自由贸易港建设实践中选拔好、培养好、任用好干部。坚持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常态化管理。毫不松懈地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促进全区党员干部作风全面好转。

(二)强化政策支撑与资金保障

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争取中央和省政策性资金支持,探索利用国外贷款,鼓励社会投资,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按照公共财政服务公共政策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重点投向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健全规划制定与落实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按年度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园区、镇、街道办,加强对市场主体与广大群众的行为引导作用,确保“十四五”时期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完善评估监督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委托专业服务机构或者其他有相应能力的组织完成专业性评估论证工作。积极加强舆论宣传,深化社会各界对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对规划实施中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的宣传,广泛凝聚正能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龙华区信息中心
网站联系电话:0898-66569776
琼ICP备09001072号-4 琼公网安备:4601060200043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60001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龙华区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