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龙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一节 经济发展指标
1. 龙华区“十三五”全区生产总值将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8%。(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3.7%。(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3.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6%。
(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0%。(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年均增长10%。(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6.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0元,年均增长8%。(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7.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9:80。(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8. 第一产业增加值7.6亿元,年均增长5.8%。(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各相关部门)
9. 第二产业增加值144.4亿元,年均增长5.7%,其中工业增加值争取达到60亿元。(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10. 第三产业增加值608亿元,年均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80%。(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旅文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第二节 民生方面指标
11.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05元,年均增长8%。(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各相关部门)
12.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148元,年均增长8%。(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1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55元,年均增长8%。(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800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6300个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名以上。(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1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任务完成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到100%。(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卫健委;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16.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达到市级要求。(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17.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区3-6岁幼儿毛入园率达到103%,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7%、巩固率达到99.5%。(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18. 到2017年中期,实现全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牵头单位:区扶贫办;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第三节 社会与生态文明指标
19. 文明生态村数量占全区自然村总数的90%以上。(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20. 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缩小到2.35:1。(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21. 城镇化率提高到90%以上。(牵头单位:区统计局、龙华公安分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22. 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牵头单位:区妇联;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第二章 实施创新引领,打造“活力龙华”
坚持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以培育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为主线,积极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一企一策”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实力和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优秀科技型企业家培养步伐,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开展产品形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财政局)
2.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医药、生态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从龙华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出发,引导汽车工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促进汽车服务业增长。推进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创新,加强农业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强花卉、苗木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应用,加快兰花、石斛、沉香、富硒林果等花卉林木示范基地建设。(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3.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对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严格执行科技成果转化等财税优惠政策,简化财税政策的办理程序。综合运用补助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创新投入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强与省内外优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对接,加强创新项目与市场需求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等科技服务机构。(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商务局)
第二节 汇聚创新人才资源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龙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先导,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用活“候鸟人才”,重点加大特色农业、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产业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引进外来人才的快速通道,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到龙华创业,营造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的氛围和创建公开平等用人的制度环境。(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发展局;参加单位:区科工信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住建局、区财政局)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党政人才三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根据我区重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卫生、农林、文化等领域的需求,实行分类指导,明确目标,因企制宜培养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适应发展需要;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积极与高等院校及相关机构衔接,促进全区专技人员学历、技术提升;在党政人才培养方面,着力推进分类改革和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和公开选拔人才的程序办法,把公开招考、调任和轮岗交流结合起来,重点引进急需或紧缺的正规院校毕业生和种类高层次人才。(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发展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让人才引得进、升得了、留得住,必须以人为本,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落实好各项人才激励政策,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从生活、住房、税收、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逐步完善人才的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体系,营造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和公开平等用人的制度环境。(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发展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4.集聚人才服务机构。吸引和聚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创业融资渠道,构建开放性、市场化、多元化的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平台。为人才拓展业务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复兴城创新创业园、国际创意港等为载体,创造人才成就事业的“国际化创客乐园”。(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区人才发展局、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第三节 精准发力构建发展新机制
1.贯彻落实“多规合一”改革。以“多规合一”规范和引导空间布局。完善区域规划,做好区域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增强区、镇总规、土规等规划的执行力和控制力,用规划规范和引导空间布局。探索通过业主承诺制、规划代立项、区域评估评审替代单个项目评估评审等措施。(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质服务,做好下放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承接工作,依法压缩调整和全面规范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最大限度提供便民服务。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大政务服务窗口场所建设,提高审批服务事项进驻比率,实现应进必进。规范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权运行的监督,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清理规范并建立中介服务事项目录,强化目录管理,简化优化公共服务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参加单位:区各审批部门)
(2)编制、公布、实施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问题导向”的原则,组织编制部门行政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参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和其他类别的分类方式,全面梳理部门现有权责和规范行政权责事项。列明权责事项名称、类型、设定依据、运行流程及追责情形等内容,形成部门行政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部门权责事项,保障行政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的权威性、准确性。(牵头单位:区司法局、区委编办;参加单位:各镇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3)加快理顺区、镇(街)的职责关系。主动适应和服务五大发展理念,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修订“三定”规定工作,严控和优化机构编制,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改革创新。继续实施“强镇(街)扩权”,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适度向各乡镇街下放社会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的部分区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着力下沉资源,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协同度和有效性,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管理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委编办、区政府办;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4)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三证合一(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成营业执照)”、“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强化证照管理的有效衔接,真正实现协同合作,以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换取更具活力的市场和更强劲持久的发展动能。(牵头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参加单位: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5)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加快网上政府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统一的行政服务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强化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和并联办理机制,实现政府服务便利化、集约化、高效化。健全企业诉求机制,加快优化“绿色通道”等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定制式、处方式服务。创新政府监管模式,强化实时监管,实现信息共享、执法协同,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以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换取更具活力的市场和更强劲持久的发展动能。(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参加单位:各镇街)
3.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1)深化龙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相关指导意见,以“双创”为契机,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深化龙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衔接;深入推进“公安+城管”联合执法探索,畅通国土、环保、工商、食药监等多部门联合执法通道。建立和完善联合执法体制,深入推进“公安+城管”联合执法体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基层下移,推动镇(街)和村(居)工作重心向城市管理转变。充分利用城管巡回法庭的司法力量,积极沟通交流,对罚款、违建拆除费用等,及时申请法庭审查执行,形成整治违法建筑的强大威慑力,使执法效果落到实处,为“双创”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牵头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政法委、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区法院)
(2)深化社区化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推进城管进社区。加快城市管理力量下沉,推动管理关口前移,执法工作前置,积极整合数字城管、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行政效能,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二是简政放权。将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的相关职能和事权下沉到社区,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的便民化。制订社区工作站的工作清单,做好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各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深化社区网格化建设。继续推进“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的工作,合理界定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群众个人的职责边界和互补共生关系,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把矛盾化解在网格上。推进社区信息公开,应用“社服通”为民服务追踪工作平台和建设社区电子触摸屏,构进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平台。(牵头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民政局、区城市运行管理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4.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等“六权”确权,开展集体留用地管理、宅基地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益”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转让、转租、质押、置换等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区住建局、区财政局)
(2)推进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增强农民增收内生动力。通过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空间、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高水平休闲农业,拓宽农民创业就业渠道,增强农民增收能力。(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区住建局、区财政局)
(3)加快农村金融综合配套改革,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活力。加快建立符合“三农”要求的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和其他金融组织各有定位、功能互补的多元农村金融体系。一是打造三大平台:信用体系服务平台、三农保险平台、农村产权抵押交易。二是形成三大突破: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降低“三农”准贷门槛;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速农村金融市场化;以互联网金融释放农村消费市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为农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务。三是探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开展农户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广林权证贷款,有效扩大贷款担保抵押物范围。(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政府办;参加单位:各镇)
(4)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增强农村治理内生动力。积极探索以村党组织、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协商会等“一核两委一会”为载体的乡村治理结构。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管理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对集体土地权益处置、集体财务等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牵头单位:各镇)
5.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整合统筹专项资金,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集中财力支持龙华的民生改善、扶贫开发、棚户区改造、重点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予以整合,严控同一方向或领域的专项数量;加快推进竞争性领域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由“拨改投”转变,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减少无偿补助,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政府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设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
第四节 释放发展新动力
1.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复兴城创新创业园为重点,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打造互联网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投基金、公共服务、商业配套为一体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力争在5年内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产值规模超200亿元的互联网集群,打造海南众创空间聚集区、特色互联网街区、服务海南全产业的互联网中心区。(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财政局)
2.注重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把投资重点放在补短板、上水平、增后劲上,围绕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产业项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着力解决我区投资率高、综合拉动效应不强的问题,形成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力支撑。(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区商务局、区科工信局)
3.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引领作用,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依托龙华作为商务中心的优势,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打造龙华消费聚焦区。通过广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培育扩大旅游、热带农产品、商务会展、健康养生、免税购物等消费市场,增加休闲旅游、婚庆度假、健康医疗、养生养老、地方特产、房地产以及户外有氧运动等消费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大众消费,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旅游业的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良性互动。(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科工信局、区旅文局)
第三章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和谐龙华”
第一节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打造生态宜居城区
1.以“双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辖区范围内的人、地、事、物、组织五大要素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管理,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区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二是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城市治理功能,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三是坚持常态管理、重点整治和协作治理的综合措施,深入开展创卫工作,持续开展违法建筑、大气、水域、道路交通、市政市容、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重点实施三大城市景观提升工程、文体设施建设工程、垃圾转运站改造工程、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园林绿化整治工程等,突出抓好“老城区连片打造、农贸市场、门前三包、餐饮一条街、病媒生物防制、创建资料”等六大示范点建设,积极创新,大力推进“小手拉大手”活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为海口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尽心尽力。(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爱卫办;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2.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坚持以棚改促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博义、盐灶、八灶片区、中山路北片区、面前坡片区、坡巷村、坡博村、丁村片区等15个棚改项目,加大货币安置力度,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拓宽融资渠道,统筹推进道路建设、绿化景观、立面改造等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健全商业、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设施。统筹推进辖区公厕、垃圾中转站、居委会服务场所、社区文体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棚改项目的质量和品位,把棚改项目打造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牵头单位:区房屋征收服务中心;参加单位:城西镇、各街、各相关部门)
3.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扩大志愿服务供给,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真正做到创建为民、创建利民。依托高中小学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深入挖掘和宣传美德模范,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严厉打击“黄赌毒”,坚决抵制低俗丑陋现象。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第二节 壮大镇域经济,探索农村经济片区化
1.努力把新坡建成“民俗文化旅游小镇”。抓住争创全国重点镇、海南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和“互联网+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的多重机遇,以冼夫人民俗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冼夫人文化产业园、新坡洋万亩蔬菜基地、兰花产业园、文山沉香文化产业园、石斛种植基地等大项目为依托,以八仙泉、美面溪、南黎山等资源为基础,加快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突出抓好镇区建设、农区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生活示范镇建设。(牵头单位:新坡镇;参加单位:区发改委)
2.努力把龙桥建成“旅游休闲健康小镇”。依托观澜度假区的资源优势和辐射效应,结合观澜湖旅游风情小镇、冯小刚电影公社、青龙湖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充分发挥“羊山水果”、“羊山瓜菜”、“羊山雍羊”等原产地名优产品,传统铁器、木器、建筑、椰雕、编织等手工艺优势产业和多山多石、资源丰富等自然优势,加快培育适应旅游休闲服务的特色生态农业和特色旅游商品手工制作,加快发展“互联网+手工艺产品”和“互联网+旅游服务”等业态,打造集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体验、生态农业等一体的“旅游休闲健康小镇”。(牵头单位:龙桥镇)
3.努力把龙泉建成“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小镇”。利用南渡江边平原地带的优势,加快大力洋万亩供京蔬菜产业园、五一洋万亩冬季瓜菜标准示范园区、葆莲渔千亩荷塘庄园等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步伐,重点发展蔬果种植、花卉种植,畜禽养殖业;利用北部坡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鼓励支持龙泉镇发展物流与家具产业,尤其是花梨和红木加工产业;利用龙泉西部海口地质公园的优势,重点开发占符火龙洞、翰香书院、唐代宰相韦执宜墓和故居等旅游景点及连片美丽乡村,加快海南翰香生态农业休闲公园、龙浩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建设,把龙泉镇建设成宜居、宜旅、宜业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小镇”。(牵头单位:龙泉镇)
4.努力把遵谭建成“农副产品集散地和乡村旅游小镇”。从遵谭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现状出发,借力“互联网+小镇”建设,积极引导传统农业向热带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利用遵谭镇区域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产品流通,打造“农副产品集散地”;重点开发珠崖郡遗址、涌潭村古牌坊、宋代古墓群等人文历史资源,加快海南珠崖乡村文化产业区、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新区等项目建设,力争把遵谭建设成为拥有自然健康生活方式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综合性、开放型的乡村旅游小镇。(牵头单位:遵谭镇)
第三节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1.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完善村庄规划,加快新坡、龙泉等镇的美丽乡村连片建设,引导乡村就地美化提升,做到“记住乡愁、留住乡情、品味乡韵”。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强农房报建和民居风貌管控,强化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的保护,加强对东谭村、文山村、梁沙村等古村落、文化村落保护。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道路、照明、住房安全、垃圾污染等问题,继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农村“绿化、净化、美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经营村庄理念,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统筹考虑和推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良好局面。(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区水务局;参加单位:各镇、各相关部门)
2.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化改造。按照设施齐全、服务完善和环境优美的要求,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有条件的实施整村搬迁。稳妥推进村改居工作。城西镇和龙桥镇要制定村改居计划,城西镇的头铺村、山高村2016年实现村改居;至2020年,城西镇80%的农村实现村改居。龙桥镇条件成熟的农村实现村改居。建设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根据农村社区发展规划,配合市里选好农村社区人口较集中的地点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至2020年,除城西镇外,每镇建设4间以上。完善综合文化站、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生产生活资料超市、养老等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参加单位:各镇、各相关部门)
第四节 提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已列入海口市规划的城区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海秀快速路、羊山大道南段等道路建设,贯通学院路至苍峄路、龙华路至义龙路、东沙路至银湖路等路段,改造南卧路,逐步解决主干道交叉口堵塞、通行效率低等问题,提升城区道路路网整体密度和道路等级,拓宽和修建主干道,搞好次干道和交通辅道的建设,改造畸形交叉口,打通城区交通瓶颈,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完善农村路网,加快龙桥、新坡、龙泉、遵谭等四镇的镇域公路改造扩建以及未通路农村地区的道路修建,打通村村通断头路,建设撤并村通村公路和居民集中的自然村外连道路,实现循环连通,提升道路通行和安全保障能力。到2020年,龙华区自然村道路的硬化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参加单位:各镇、各相关部门)
(2)客货运站场和交通枢纽。依据城区总体规划,强化多式联运,依托火车东站、海秀快速路等资源,布局发展一批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改造提升乡镇客运站,加快推动乡镇客运站升级改造,提升旅客集散和货物运输集疏运能力。(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参加单位:各镇、各相关部门)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提高宽带村村通、电信村村通和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质量和覆盖面,统筹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和商用进程,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党政办公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到2017年底,龙华区全面实现城乡光纤网络的全覆盖,加快公共区域WIFI和4G网络信号的覆盖。(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各镇、各相关部门)
3.改善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条件。以南渡江引水工程为契机,争取居民饮用水和产业用水惠及整个羊山地区,切实解决羊山地区缺水问题。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农村集中供水设施,改善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条件。(牵头单位:区水务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第四章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龙华”
严格贯彻我省、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全面开展“双创”工作,扎实开展大气、水体质量巩固提升行动,全面开展绿色清洁生产行动,大力开展“双控”行动,强力开展环境治理行动,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线,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倡导生态文明社会风尚,加快打造“美丽龙华”。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巩固绿色生态屏障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尽快划定生态保护、耕地保护、林地保护等生态保护红线,对红线区域实行永久性保护;实施严格的分级分类管控,严禁在生态保护区域布局居民集中居住区、产业聚集区和经营性养殖区;规划城镇永久性建设边界,严控城市无序扩张,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发展性规划与生态环保、耕地保护、林地保护、水源保护等保护性规划有机衔接,做到保护区域上图落地。把生态红线作为项目落地的前置条件,提高项目落地的环保标准,加快落实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加快启动沙坡水库—白水塘湿地公园,建设沙坡水库森林公园、白水塘湿地公园等郊野公园设施及周边配套。(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2.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促进森林、湿地、水系等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推动水源涵养、森林增长、耕地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南渡江下游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实施羊山地区生态功能区修复和水环境改善、南渡江水源保护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及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工作,严防区域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加强中小水系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水生态环境整治,推广生物隔离保护,恢复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水自净能力。依托水资源配置,减少开采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以新坡镇、龙泉镇、遵谭镇为重点,开展农业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3.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根据五中全会精神,一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区域流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收入划拨、上级专项补助、接受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三是健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机制。四是推进生态补偿保障措施有效落地。各乡镇、村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基本农田、水源地、海洋资源和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相关部门认定其未能尽到保护责任的,由财政部门缓拨、减拨、停拨及收回生态补偿资金。(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第二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
1.加强节能减排制度约束。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产品能耗标准、绿色建筑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约束,推动企业推进节能技术改造,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减排投入,保证资金落实,将减排工程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保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加大减排监督力度,确保减排效率,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水平;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稽查制度,规范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两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2.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严格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实施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严禁上马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科学布局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积极发展低碳交通,倡导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交线路,大幅提高公交分担率。推广一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重大示范项目,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3.继续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从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全面启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进程。加快城乡垃圾处理场建设,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60%。加强企业噪声治理,发展低噪声、无噪声污染的工业项目,强化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环境噪声的监管,全面推进安静小区建设,控制区域噪声低于60分贝,交通噪声低于70分贝。(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第三节 全力投入双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1.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以“双创”为契机,全面改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重点实施三大城市景观提升工程、文体设施建设工程、垃圾转运站改造工程、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园林绿化整治工程等,突出抓好“老城区连片打造、农贸市场、门前三包、餐饮一条街、病媒生物防制、创建资料”等六大示范点建设,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全区创建工作的开展,确保在2016年春节前城乡整治脏乱差及绿化、美化、彩化等方面有明显改观,力争到2017年实现“双创”目标。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重点搞好汽车、电力、医药、建材、食品加工等行业综合治理。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集中处理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垃圾转运站工程。(牵头单位:区环卫局;参加单位:区商务局、区科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区爱卫办、区住建局)
2.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畜圈)工程,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完善村镇垃圾收运系统,加快各乡镇定点垃圾转运点建设,建立并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加大截污纳管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区域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爱卫办;参加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3.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工程。深入扎实推进城区、乡镇的绿化,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彩化力度,推动绿化重点从城郊向主城区、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大力实施深入实施“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工程、“增荫添彩”工程,在主城区和城郊重点加强道路、公园广场、单位及居住区等的绿化建设,并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强老城区等绿化薄弱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成规模和连片种植省树省花,增加城市总体绿量,提高城市“绿视率”和“花视率”。在镇域,加快建设沿路、环村绿化带,营造风景林、水源涵养林,在道路、公共场所、庭院及门前户后积极造林绿化,提高龙华绿地覆盖率和绿化率。(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局;参加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第四节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提高公众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到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中国水周、全国土地日、植树节等节日纪念活动,增加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2. 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严格环保准入门槛,严禁上马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实施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将水、建设用地等也纳入总量和强度双控范围。在居民社区,把低碳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社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居民生活的全过程,构建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有效控制城乡建设和居民生活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在农村,积极推行“一池三改”,加快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循环利用资源,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鼓励倡导公交、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牵头单位:区爱卫办;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科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环卫局)
第五章 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打造“开放龙华”
充分发挥观澜湖高尔夫赛事、复兴城创新创业园、观澜湖国际学校等优势平台资源,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走出去,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和项目进驻,加强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区国际化水平。
第一节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快观澜湖国际学校等建设,积极推进龙华教育国际化,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观澜湖高尔夫赛事、马拉松赛事等论坛赛事平台,拓宽龙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新体制,积极探索将医疗、教育、文化、金融、信息等服务业作为市场开放的重点,全方位对社会资本开放,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对外资开放,强化内外联动,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形成龙华区参与国际合作的新优势。
(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旅文局)
第二节 探索龙华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积极参与海口城市圈一体化、海澄文一体化、省会经济圈、琼北经济圈等区域发展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加快建设龙华与区域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龙华和区域内的设施、服务、人才、科技、信息等各项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产业、市场和要素资源的全方位对接,合理细化产业链分工,密切产业转移与承接,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助推龙华经济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第三节 优化对外开放的软环境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的软硬件环境,强化招商立体宣传,创造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入的条件,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在龙华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继续深化与国内各类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充分利用复兴城创新创业园、国际创意港等资源,吸引这些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人才落户龙华,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优质创业项目聚集龙华。(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参加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科工信局)
第六章 着力改善民生,打造“幸福龙华”
第一节 实施精准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1.完善精准识别到户机制。一是把握对象分解,把我市下达的贫困人口指导数逐级分解到镇、行政村,村再落实到村民小组和贫困户。二是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标准,除收入标准外,要考虑实际情况,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有保障、教育有保障、卫生有保障)原则,以村为单位逐步识别排查,完成贫困户的立档建卡工作。三是深入入户调查,各村调查工作人员根据村民小组推荐或农户向村委会申请的扶贫对象候选名单,逐组逐户进行入户调查,详细了解掌握每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对致贫原因进行统计,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四是建立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部门,要全方位、全过程监测扶贫对象、监管扶贫项目,建立健全扶贫信息网络和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区扶贫办;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2.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措施。一是扶持生产脱贫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通过合作社、企业等的示范带动,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发展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等,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二是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法,妥善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引导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三是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落实贫困家庭助学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以就业为中心,加大对农民技术、知识等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四是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维护社会公平,逐步提升困难人群保障标准,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应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危旧房改造。(牵头单位:区扶贫办;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3.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教育事业方面,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倾斜,严控贫困村农村校点撤并,完善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扶助政策;医疗卫生方面,完善贫困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齐中西医诊疗等基本设备;文化事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贫困村文化室等建设,推进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全民健身等文化惠民活动,有效挖掘和保护乡村特色文化,丰富群众文体活动;科学技术方面,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优先在贫困村推广增收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社会保障方面,完善贫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贫困群众的新农合、新农保的参保率,实现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无缝衔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等工作。
(牵头单位:区旅文局、区科工信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参加单位:各镇、各相关部门)
第二节 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1.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坚持依法办园,逐步加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到2020年,全区3-6岁幼儿毛入园率达103%,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使全区省级示范幼儿园达到3所。二是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小学,初中阶段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新开发区按照人口比例适当配置相应规模的学校。到2020年,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5%;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2所。三是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和社会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多种方式办学;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建立差别化扶持民办学校的机制,落实民办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建成一所区级特殊学校。(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2.加大义务教育财政保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问责机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教育附加费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社会投入。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廉洁从教意识,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切实提升师德师风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20年,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80%,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90%,具有研究生学历达到4%。(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4.推进教育信息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区学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班班通”、“校园网”、教学录播室、多功能室等数字化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全部达标。(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参加单位: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
5.优化学校布局。将学校布局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保城区学校调整布局满足未来城区教育发展需要,到2020年基本解决城区学位紧张状况。通过旧城改造项目工程,预留教育用地,合理规划城区教育用地,同时充分考虑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按一定人口比例留足学校建设用地;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扩大城区学校教育用地面积和教学用房面积。(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参加单位:区财政局)
第三节 努力扩大就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群培训和就业,使劳动年龄农民至少掌握一项技能,能够有效参与当地产业发展。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十三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期限内结案率均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2.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发挥服务业就业主渠道作用,扩大医疗服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体育等的就业能力;稳定医药、汽车、食品、饮料等制造业就业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挖掘就业潜力,把城镇化建设项目、大型知名企业和区域性优势经济体等作为龙华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优化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创业兴业环境,提升小微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三是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辖区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同时将就业援助政策措施向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家庭”等农村就业困难对象延伸,使城乡就业困难对象都能得到及时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0%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继续保持为零。(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卫健委、区旅文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民政局、区科工信局)
3.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创业政策,鼓励国内外人士来龙华创业。加快复兴城创新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大学生、城乡居民根据自身优势创业,允许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人员离职或离岗创业。实施“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方案,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新兴相结合”,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委编办、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4.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意见,明确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指导各乡镇全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落实省市文件精神,重点加强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工作。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对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人员政策骨干组织开展业务培训,重视乡镇、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第四节 聚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经营收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业态,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致富,拓宽经营性收入来源。(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2.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加快促进农村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执行海口市最低工资标准,确保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3.加快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城乡居民购置各类动产和不动产用于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继续完善农村土地合作经营、农村土地转包经营、农村土地折价入股等多种流转模式,确保农村居民获得可靠的财产性收入。(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4.努力提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在全面落实中央和我省、我市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由财政支持逐年提高补贴标准。落实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社保的按时缴纳,实现农村居民生育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保持高于国家和我省、我市平均水平。(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第五节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着“依法扩面征缴、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基础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实施全面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差距,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逐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生活保障工作,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生活保障全覆盖。(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2.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加大对五保对象、城镇“三无”对象、孤儿、重度残疾人、低保边缘户、贫困大学生、困难家庭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全面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以助保、助医、助学、助房等专项救助为主要内容,健全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以临时救助为有效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参加单位:各镇街)
3.切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加快完善“租、售、改、补”四位一体、“市场加保障”的住房保障体制。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等建设,切实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突出做好重点工程拆迁和棚户区改造居民群众的回迁安置工作。落实保障性住房等政策,优先保障困难家庭和中低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将保障范围拓展到新就业大学生等群体。(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区住房保障中心;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第六节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慢性病综合防护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扩大创建城市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站)示范点,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城市新型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应急救治、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计生设施,优化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牵头单位:区卫健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
2.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改革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为切入点,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综合改革。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牵头单位:区卫健委)
3.加强城乡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重点抓好公共卫生计生综合服务中心、遵谭卫生院综合门诊大楼、新坡卫生院公共卫生大楼、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等的建设。(牵头单位:区卫健委;参加单位:遵谭镇、新坡镇)
4.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到202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75万人以内,出生率在13.41‰以内,自然增长率在10‰以内。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科学育儿等公共服务水平,在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覆盖,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医养结合,加强青少年健康与发展,加大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牵头单位:区卫健委;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5.扎实做好爱国卫生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全国爱国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广泛普及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继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强病媒生物防制,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城乡人民健康水平展。(牵头单位:区爱卫办;参加单位:各镇街)
第七节 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对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五里官道、韦四公和韦九公墓、绩龙石桥、唐胄墓、汉代珠崖郡遗址石碑、韦执谊墓等进行保护,推动项目修缮。加强对东谭村、文山村、梁沙村等古村落、文化村落保护,杜绝农村乱建、违建。(牵头单位:区旅文局、区住建局;参加单位:各镇街)
2.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文化馆、区图书馆、镇(街)文化站体系,加快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在乡镇、街道配备专业文体人才,定期轮训文艺骨干,培育文化队伍。(牵头单位:区旅文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3.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区图书馆、区文化馆、街道(镇)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室等建设。筹建区级文体馆所,改造1个乡镇文体广场;新建农村文化室20个,标准篮排球场20个;创造条件,分时段开放部分机关单位、学校的文体设施,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文体资源共享效益。(牵头单位:区旅文局;参加单位:区财政局)
4.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快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等全天候免费开放,使之成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阵地;广泛开展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全民健身等文化惠民活动,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区旅文局;参加单位:各镇街)
第七章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以经济优质高效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工业和农业为两翼,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动融入全省12大重点产业布局,发挥优势、注重多点培育,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新型工业、做精做特热带高效农业,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挖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增强配套能力,形成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做强三产,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新的增长点,要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攻坚战,做大做强以金融、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坚持规划引领、区域聚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1.现代金融业。充分发挥国贸金融保险业总部聚集效应,充分发挥龙华金融集聚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银行、投资公司、投资平台、证券、期货、互联网金融等入驻龙华,全方位打造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把龙华建设成为全市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区。
(1)新建、引进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总部。“十三五”期间争取新建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0家左右。一是大力发展银行业机构。加快金融对外开放,争取引入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在龙华设立分支机构。二是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鼓励股份制银行在龙华农村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村镇银行在集聚区内增设营业网点,扩大业务辐射范围。三是发挥海口农信社(海口农商行)在“支农支小支微”的更大作用,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商务局)
(2)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专业机构。抓住全省放开小额贷款公司审批的机遇,积极鼓励龙华区内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跨区域经营。鼓励发展资产评估、融资(金融)租赁、会计审计和财务公司,以及代理、拍卖、典当等专业机构,形成完善的金融专业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参加单位:区商务局、区发改委)
(3)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申请有关业务许可或经营资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龙华发起设立以互联网为主要业务载体或以互联网业务为主要服务领域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支持电子商务平台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在龙华设立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企业。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兴业态和创新模式,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予以重点支持。(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科工信局、区商务局、区财政局)
2.旅游业。依托“互联网+”优势,加快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水平,搭建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包装和策划更多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以海口市、海南省为辐射圈,发展新型旅游服务,倾力打造琼北旅游发展的新高地。
(1)打造特色主题旅游。结合区情,以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支撑,依据不同项目特色,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影视主题旅游、高端商务度假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不同主题的旅游,通过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串联龙华区相关景点和娱乐休闲区域,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到龙华游览和消费。依托骑楼南洋文化风情街、冼夫人文化风情商业街、海瑞墓、海南珠崖乡村文化产业区等,深入挖掘冼夫人、海瑞、韦执宜等历史名人、遗址等资源,发展历史文化主题旅游,做大历史文化品牌;大力推进冯小刚电影公社的1942民国街、老北京街、南洋街、冯氏贺岁电影景观区、教堂广场区和摄影棚及配套服务区等建设,发展影视主题旅游,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影视拍摄及旅游基地;发挥观澜湖明星高尔夫赛、世界女子高尔夫锦标赛、马拉松赛事等文体品牌赛事以及冼夫人文化节、万春会、三角梅花展等的辐射效应,培育壮大赛事旅游、节庆旅游等;依托观澜湖度假旅游区、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等资源,发展高端商务度假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牵头单位:区旅文局;参加单位:各镇街)
(2)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度假休闲旅游。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行动,以城郊国道、省道、县道沿线为重点,加快开发一批适应自驾、骑行的景区景点,打造一系列亲近自然、展示乡村生产生活的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在龙泉、龙桥、遵谭、新坡四个郊区镇打造“一村一品,一区一景”,构建一批具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和地域特色的“花香山水”美丽乡村和特色主题村庄。推动“村”、“景”联动,实现景点、民俗、美食、野趣有机结合,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关联发展,积极开展农业观光采摘、水岸休闲垂钓、家庭农场体验等等农业休闲体验旅游,增强乡村旅游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农家乐、森林人家、乡村庭院、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设施规范化发展,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乡村长宿休闲等为一体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体系。(牵头单位:区旅文局;参加单位:各镇、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区农业农村局)
(3)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要求,全面提升旅游接待功能。大力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适时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开通旅游公交专线;着力培育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立足旅游消费需求,开发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地区特色鲜明并有一定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区域性、标志性的旅游商品品牌。(牵头单位:区旅文局;参加单位:各镇)
3.互联网+。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推进“互联网+”行动,大力推进应用服务层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撑层等发展,依托复兴城“创新创业园”,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完善创客空间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培育创客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体系。
(1)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的融合;重点研发基于4G及物联网的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开发特色农产品、生物与医药制品等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根据国际服务外包转移趋向,鼓励区内企业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整合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具体的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及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以复兴城“创新创业园”和天涯社区为园心的互联网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
(2)积极推进大数据战略。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大发展,塑造完整大数据产业链,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提升大数据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把握数字内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快数字内容研发应用;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
(3)加快培育“互联网+”产业发展新常态。一是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文化、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产业,促进其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三是依托“互联网+”,全面提升龙华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加快搭建生产、服务、销售、组织管理四大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数字化管理,建立可采集、可监控、可追溯的“履历农业”,打造集农业电子商务、高品质农产品产地直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众创空间、线下体验式消费等于一体的产销模式。(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相关部门)
(4)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一是构建众创空间。以复兴城“创新创业园”为试点,结合楼宇经济发展,探索在主城区预留一定的创客空间,构建一批新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广大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二是培育创客文化。借力国际创意港等项目建设,吸引以“文化+电商”为主导的创客落户龙华,构建以创新创业为目的,服务功能完善的创客生态圈,把创新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产值。同时,加快建立文化创意与电子商务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初创期小微文化电商企业发展,为入驻创客与后端市场需求对接提供高端增值服务。三是加快新坡镇“互联网+文化旅游风情小镇”、遵谭镇“互联网小镇”、龙桥镇“互联网线下体验聚集镇”等“互联网+”小镇建设。(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新坡镇、龙桥镇、遵谭镇、区发改委、区商务局)
4.科技信息服务业。按照“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激活资源、拓展服务”原则,全面整合、有效配置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增强科技研发和设计服务能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内部研发机构的比重达到61%。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推广、软件开发等科技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聚力强的科技服务产业基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建设“数字龙华”。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形成具备公共服务、决策支持、行政监管等功能的全区电子政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建立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强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基础知识普及。(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区农业农村局)
5.文化体育产业。坚持以文化扬名,大力实施文化体育品牌战略,挖掘资源、借势发展,通过加快文化体育发展,建设以文化产业园为平台的文化产业聚集区,着力打造区域文化中心。
(1)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国际创意港等项目建设,启动骑楼南洋文化风情街的文化创意板块规划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大力吸引各类艺术家、文化创意企业、工作室入驻,推动广告、动漫、媒体设计、游戏、书画、创作、装置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大发展。(牵头单位:区旅文局)
(2)支持文艺培训业发展。发挥龙华在书画、戏剧、乐器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全国性甚至国际品牌进入,鼓励发展艺术辅导和培训,形成新兴产业链。(牵头单位:区旅文局)
(3)加快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发展。整合龙华城区和郊区资源,加快建设大型户外运动休憩园、运动休闲公园、游艇码头,大力发展徒步、自行车越野等户外旅游休闲运动。依托观光休闲农业、火山地貌等条件,大力发展陶吧、画吧、乐吧、射击、跑马等高档休闲健身活动项目。(牵头单位:区旅文局)
(4)鼓励文体品牌赛事发展。进一步扩大现有的观澜湖世界高尔夫职业明星赛、富力马拉松等文体品牌赛事活动成果及其影响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牵头单位:区旅文局)
6.现代物流业。
(1)打造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物流发展机构在物流行业管理和市场程序监理方面作用,引导企业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以交通货运信息、物流供需信息、网上物流在线跟踪、物流政策法规、物流投资项目查询为主要内容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进行网上业务办理的物流电子政务信息和进行网上订单和结算的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推进全区专业物流信息系统与海南省各市县及全国各地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有效链接,降低全区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快递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参加单位:区科工信局)
(2)加快促进商贸物流服务发展。一是充分整合龙华区现有的汽车、建材、花卉、农产品等物流运输资源,逐步将仓储物流、货运中转向椰海大道附近集中布局,培育一批相关联的产业园和现代商贸物流企业集群,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对接、特色鲜明的物流网络布局。二是加大物流业发展综合协调服务力度,支持引导物流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组织,规范物流发展市场,为物流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三是依托海口火车东站、海秀快速路等交通优势,合理布局一批公用型货运枢纽和配送节点,培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抓好林安智慧物流商城、金盛达二期、喜盈门建材城、南海大道物流一条街等项目建设,为物流业发展搭建平台;四是积极支持顺风、圆通、淘宝、京东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龙华布点设仓,参与市场竞争,更多更好地服务居民、让利居民。(牵头单位:区商务局)
(3)打造城乡物流配送快递网络。坚持政府协调和指导,积极整合现有分散在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行业的快递业务,以交通客运站点为节点,利用四通八达的县内公共干线以及城市道路、乡村道路设施,立足打造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服务本区辐射周边区域农村生产、生活和城镇居民配送的快递网络,提供高效及时,低成本物流配送服务,形成具有龙华特色的城乡配送服务模式,在有条件的乡镇布局建设物流服务站点。(牵头单位:区商务局)
7.楼宇经济。在城区大力发展企业总部、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产业积聚的楼宇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植新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针对现有的存量楼宇资源,科学制定整合、改造和提升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楼宇产权单位通过包装策划、置换改造等形式予以整合,通过租赁、销售等方式盘活现存商务楼宇和商务房地产资源,不断壮大楼宇经济的发展平台。(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区商务局、区财政局、区统计局)
(2)在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积极引导开发主体尽可能多地规划建设配套功能齐全、建筑风格鲜明的商务楼宇,加快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物流等特色楼宇经济。(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区商务局、区政府办)
(3)以复兴城创新创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带动周边地区商业、会展、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和餐饮等行业发展,有效推动我区产业升级。(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区商务局、区旅文局)
8.现代商务服务业。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壮大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知识产权服务、会议与展览服务等现代商务服务业,稳步提升龙华区综合商务环境。积极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等管理服务业,不断增强对产业的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商标、品牌专利、版权、信誉等无形资产评估服务,以及知识产权转化、转让、投融资等市场化服务,提升无形资产交易水平。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加强农业科技、农机推广、农产品信息服务等为农商务服务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
9.医疗健康产业。利用好“无疫区”、“长寿岛”的品牌优势和全国外资独资办医院试点地区及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地区的政策,依托新坡八仙泉、观澜湖综合休闲养生胜地、海口孔雀山庄养生度假体验中心、龙桥中医健康养生基地、海南中医院等温泉、湿地、森林、医疗等健康养生资源,大力发展休闲疗养、自然养生、运动健身等健康产业;复制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特殊政策,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特色治疗、医学研发,推进医养结合,打响健康养生养老品牌。(牵头单位:区卫健委)
10.商贸服务业。巩固提升现代商贸业,立足龙华、面向全市、辐射全省,打造具有龙华特色的现代商贸中心。
(1)着力培育新“城市中心商贸圈”。一是通过整体规划、改造提升,优化原有的海秀商圈、解放路商圈、国贸商圈、金茂商圈等,以上邦百汇城、玉沙京华城、生生百货、宜欣广场等为依托打造高档精品购物商圈。二是加快发展以骑楼老街为核心的专业街商圈以及城西、新港商圈,推动大项目进驻,做好整体布局和服务配套。三是借助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引入民营资本或企业合作开发,打造更多的特色社区商贸圈。(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旅文局)
(2)重点发展“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海垦商业中心、会展中心华联商厦、海南海免观澜湖国际购物中心、新城吾悦广场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集聚区,整合旅游、文化、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参加单位:区发改委、区旅文局)
(3)大力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一是打造与龙华城区风貌结合、体现历史文化和传统商业文化的商业街区。依托骑楼南洋文化特色区资源,通过政府加强引导、整合资源、整体规划、合理招商等措施,打造骑楼南洋文化风情街。二是打造时尚元素比较丰富、体现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商业街。在国贸商圈、大同商圈等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特色打造国际品牌一条街或国内品牌一条街。三是打造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展示新龙华新形象的街区。在商贸业发达、人流集中的区域规划打造集老爸茶、大排档、道地小吃店等于一体的海南特色小吃一条街,如大同二里商业街、泰龙城美食街、骑楼小吃街、金牛人工湖海南风情饮食一条街等。(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区旅文局)
第二节 做优二产,抓住工业4.0机遇发展新型生态工业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潜力,大力实施工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发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新业态。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用信息化的思维与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全区工业的转型升级。
1.引导和扶持汽车制造业加快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积极引导汽车工业低碳化发展,以壮大汽车整车龙头企业为核心,鼓励海马汽车通过组建产业基金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内外公司、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加快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促进汽车服务业增长,打造我国南部具有影响力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中国面向东南亚汽车市场的桥头堡。(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
2.做强做精医药产业。抓好碧凯制药竣工项目的投产运行,鼓励医药企业按照治疗领域、消费水平、消费人群、产业链等要素实施差异化生产,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提高医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综合竞争力。支持并协助优势医药企业加快上市融资,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到2020年,医药业生产总值大幅提高,达到60亿元。(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
3.加快食品饮料业提档升级。加快开发以热带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天然食品、方便食品、旅游食品、都市休闲食品、高档调味品、果蔬饮料等,支持椰树、金盘矿泉水等企业改造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优化产品结构,走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竞争路线,提高产业竞争力。到2020年,食品饮料业生产总值稳中有升,达到55亿元。(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
4.做优金属、机械、器材制造业。着力扶持康宁(海南)光通信、海宇锡板、金盘电气等优秀企业做优做强,重点抓好海宇锡板二期、康宁(海南)光通信二期等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牵头单位:区科工信局)
第三节 做特一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信息化理念发展农业,重点加快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特色化优势、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提值,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1.拓展农业特色化优势。围绕粮食作物、蔬菜、林果、畜禽、观光农业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实施稳定粮食生产、新一轮“菜篮子”、打造“花果山”和建设畜禽养殖产业带等工程,着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1)巩固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新坡洋蔬菜基地、谷沙洋蔬菜基地、海南新发地现代农业基地等为重点,建设冬季“菜篮子”基地和现代热带农业示范区;抓好常年蔬菜和冬季瓜菜的生产和管理,确保全区种植冬季瓜菜5万亩和常年蔬菜2.5万亩(含复种),建设咸谅坡4000亩规模坡地蔬菜基地、新坡洋8000亩规模常年蔬菜基地和大力洋3000亩规模蔬菜常年基地,使全区常年蔬菜基地达1.5万亩大力。充分利用市组建“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的契机,大力扶持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加快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菜篮子”电子交易信息平台。(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2)加快打造“花果山”。大力推进海口兰花产业园、海南石斛健康产业园、海口文山沉香文化产业园、海南特色优质富硒林果产业示范区等一批花卉、热带水果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争取到2020年,全区水果种植面积达4.1万亩,产量达1.3万吨。加快品种革命,调减老品种,推广新品种。在遵谭镇的美霞坡、美凤坡等,积极发展羊山生态热带水果种植,大力推广嫁接荔枝、鸡心黄皮、香蕉、番石榴等优质高效特色品种,逐步推广青枣、蛋黄果、杨桃及番荔枝等品种。利用遵谭和龙泉坡地和荒地,鼓励农民大量种植花梨、沉香等名贵树种,发展特色优质林木生产,打造名副其实的“花果山”。(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3)提升改造畜禽养殖产业带。城西镇以外来养殖户为重点,在城乡结合部位发展养鸽业;在龙桥镇、龙泉镇、遵谭镇等羊山地区发展黑山羊、黄牛、鸡和生猪养殖业;在新坡镇、龙泉镇利用滨江资源优化鹅养殖业。(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4)积极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推进龙华农业精品化、现代化。重点依托羊山地区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结合“菜篮子”和“花果山”工程,积极挖掘、组织策划以城市菜园、花卉园等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打造龙华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大力推进月茗庄乡村度假区、海口兰花产业园、文山沉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开发新发地万亩蔬果产业园的休闲农业示范观光果园和龙泉镇涵泳村葆莲渔千亩荷塘等项目。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和集约使用,推进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南渡江防洪堤为纽带,连片打造五一洋、粟坡洋、新坡洋3万亩规模田园风光产业园区,打造最精最美海口休闲观光农业新名片。(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5)稳定粮食生产。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力争到2020年,龙华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低于7.1万亩,其中,水稻早晚造总面积5.8万亩,总产1.89万吨。番薯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0.3万吨。优质玉米面积1000亩。利用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大力推广良种,使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2.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村各类种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发展合作联结紧密、服务全面、真正以资金为纽带形成实体性经济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各乡镇、村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序推动社会资本与土地有效对接,引导土地向种田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农业公司等集中。(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2)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机制,推广“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模式。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进行全程代管和部分代管,通过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品牌销售等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基本建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3)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认真遴选培育对象,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培训条件和能力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跟踪人才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培训基地,免费培训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等,鼓励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加强对青年农民的农业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推进农民从身份型向职业型、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区人社局)
3.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南渡江引水工程、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为契机,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和建设,加强水利设施改造、田洋整治和水库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力争灌溉工程全面惠及羊山地区,加快普及羊山地区喷滴灌技术,解决羊山地区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增加农田、坡地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牵头单位:区水务局;参加单位:各镇、区农业农村局)
(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强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服务力度,建立“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服务长效机制;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农村现代流通设施、农机专业市场和连锁配送体系建设,构建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和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参加单位:各镇)
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以粮食、果蔬等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可追溯。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化生产,严控工业排放、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参加单位:各镇、区生态环境局)
第八章 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优化法治环境
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为核心,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区,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包容。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筑牢社会治理根基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利、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推行综合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促进司法公正。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培育法治信仰,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知法、用法。提高市民规则意识和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牵头单位: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区直相关部门)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合公安、综治、应急等资源,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水平,推进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联网应用,建立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健全区、镇(街)、村(居)和内部单位“四级联防网络”,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有效遏制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禁毒工作,深入推进全民禁毒预防教育,完善以镇(街)为主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青少年、“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工作。抓好妇女儿童保护工作,落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有效预防并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人身及财产权利的各类违法犯罪,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牵头单位:区委政法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团区委、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区妇联)
2.创新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加快信访体制机制建设,拓宽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落实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镇(街)、村(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室)规范化建设,持续加强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面实行专职人民调解员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争议、校园伤害、环境保护等领域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牵头单位:区信访局、区司法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3.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及救援体系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制定政府为主的应急救援总预案、行业主管的应急救援分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子预案,形成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企业三级应急救援体系,做到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各类应急资源,有效应对、减少损失。(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4.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城乡排涝、抗震、防风、防火、人民防空等基础设施,构筑“预警、防护、救助”于一体的应急设施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战略规划,做到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统筹规划。从源头上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创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到2020年,各街道(含城西镇)分别创建5个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5.完善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居住社区化、资产股份化、政策延续化”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工作。一是推进城乡社区基层民主建设,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厘清社区党支部、工作站、居委会等之间的职责,建立规范清晰的社区权力运行体系。理顺社区居委会与其他社区机构的关系,明确居委会的法定自治职能,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打造活力有序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二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党委,逐步把支部建设的网格上,做强15分钟党员服务圈品牌。创新民主参与渠道,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网格居民自治会、楼宇居民自治小组等三级居民自治组织网络,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开展自我服务。三是继续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在前期城区网格化管理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我市提出的社区改创工作“1863”计划要求,贯彻落实《中共海口市龙华区委关于加快推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工作站的作用,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各街)
6.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加大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城镇燃气等重点部位、区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减少一般事故、杜绝较大事故、遏制防范特重大事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达到市级要求。(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7.发挥社会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培育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服务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联系特定社会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枢纽作用,主动承接、积极参与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拓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空间,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良好格局。(牵头单位: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侨联、区残联)
第三节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协商质量和水平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落实领导干部定期下基层、接待群众来访等制度,充分调动全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注重通过集体协商、对话协商、会议协商等方式加强与群众沟通,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就重大公共政策形成广泛共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拓宽和畅通联系人民群众渠道,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新社会阶层的合作共事,建立健全知情和反馈机制,增加更多讨论和交流的机会,积极为其履职尽责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牵头单位:区委统战部;参加单位: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推动规划落实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提供坚强保证
1.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努力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的解决突出问题,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党委对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和保证这些机构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形成齐心协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2.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牵头单位:区纪委区监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3.优化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党管人才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培养和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把优秀人才用到关键岗位上,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实现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等合理配备。(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十三五”时期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按年度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镇、街道办,各司其职,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2.保障上下级规划对接。“十三五”规划要确立各级各类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下一级规划要与上一级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相关的专项规划之间要进行衔接,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衔接。(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区住建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3.健全规范化的咨询、论证机制。为确保重大决策的专业性,应根据实际需要委托专家、专业服务机构或者其他有相应能力的组织完成专业性评估论证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将专家咨询论证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4.完善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做好规划的年度和中期评估工作,对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等相关内容进行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建议,并根据未来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情况适时修订调整,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第三节 推动要素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整合政府优质资源,采取资金补助、财政贴息、建立政策性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实现转型发展,支持公益事业和特色产业建设。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发挥农村资产的金融功能。(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区财政局;参加单位: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
2.强化政策统筹。强化财税、投资、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撑,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重点投向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区政府办;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第四节 提高执行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1.科学谋划重大项目。加强规划与项目落地的对接,加大统筹谋划力度,充分把握我市加快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琼北经济圈、省会经济圈、“双创布局的契机,落实《龙华区社会投资项目办理工作流程规定》,规范引入社会资本流程,加快在旧城改造、道路畅通、互联网产业、蔬果产业基地、民生改善等领域谋划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带动全区跨越发展的大项目。(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工信局、区民政局)
2.优化重大项目服务。加大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服务力度,完善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和协调推进机制,实行重大项目专人专责管理,保证项目进度有跟踪、项目问题有协调。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时限,精简审批手续,畅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重大项目前期统筹工作机制,强化全区重大项目前期统筹管理,科学构建重大项目储备库,实行滚动式管理,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重大项目全系统管理格局。制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重大项目申报、建设及资金管理、跟踪协调、稽察、后评价等机制体系,明确各部门重大项目推进职责和工作流程,强化重大项目培育实施的制度保障。(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商务局)
3.强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加强项目统筹规划,严格按照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布局和谋划培育重大项目。精细项目前期工作管理,科学优化前期工作流程,推进项目选址与土地整备、土地征转和拆迁的有效衔接。创新政策引导,加强土地整备政策机制创新,推进整村统筹和片区统筹,盘活土地空间,确保重大项目落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推进重点城区和重点产业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推动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和建设。(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区房屋征收中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华分局、市国土资源局龙华分局;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
4.以项目为中心带动发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强化以重大项目为中心,推动资源聚集,带动整体发展。优化重大项目布局,优先布局升级、市级重点项目和区级重点发展片区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带动片区整体功能提升,推动资源有序集聚,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参加单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